背景
我们知道MySQL的主备同步是通过binlog在备库重放进行的,IO线程把主库binlog拉过去存入relaylog,然后SQL线程重放 relaylog 中的event,然而这种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SQL线程只有一个,在主库压力大的时候,备库单个SQL线程是跑不过主库的多个用户线程的,这样备库延迟是不可避免的。为了解决这种n对1造成的备库延迟问题,5.6 引入了并行复制机制,即SQL线程在执行的时候可以并发跑。
关于其背后的设计思想,可以参考这几个worklog ,,,,,之前的月报也对并行复制原理进程了阐述,读者朋友可以。
本篇将从代码实现角度讲述并行复制是如何做的,分析基于MySQL 5.6.26。
准备知识
binlog
binlog 是对数据库更改操作的记录,里面是一个个的event,如类似下面的event序列:
Query_logTable_mapWrite/Delete/Update_row_eventXid
关于每个event的含义可以参考。
配置
并行复制提供了几个参数配置,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值对其进行调节。
slave_parallel_workers // worker 线程个数slave-checkpoint-group // 隔多少个事务做一次 checkpointslave-checkpoint-period // 隔多长时间做一次 checkpointslave-pending-jobs-size-max // 分发给worker的、处于等待状态的event的大小上限
概念术语
下面是并行复制中用到几个概念:
MTS // Multi-Threaded Slave,并行复制group // 一个事务在binlog中对应的一组event序列worker // 简称W,event 执行线程,MTS新引入的Coordinator // 简称C,分发协作线程,就是之前的 SQL线程checkpoint // 简称CP,检查点,C线程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去做,目的是收集W线程执行完信息,向前推动执行位点B-event // 标志事务开始的event,BEGIN 这种Query或者GTIDG-event // 包含分发信息的event,如Table_map、QueryT-event // 标志事务结束的event,COMMIT/ROLLBACK 这种Query 或者XID
相关代码文件
sql/rpl_rli_pdb.h // pdb的是 parallelized by db name简写
sql/rpl_rli_pdb.ccsql/rpl_slave.ccsql/log_event.ccsql/rpl_rli.h并行执行原则
- 并行执行的基本模型是生产者-消费者,C线程将event按db插入各W线程的任务队列,W线程从队列里取出event执行;
- 同一个group(事务)内的event都发给同一个worker,保证事务的一致性;
- 分发关系由包含db信息的event(G-evnet)决定,其它event按决定好的关系进行分发;
重要数据结构
-
db_worker_hash_entry
,db->worker 映射关系,也即分发关系,所有的分发关系缓存在C的一个HASH表中(APH)- db // db 名 - worker // 指向worker的指针,表示被分发到的W线程 - usage // 有多少正在分发的group用到这个关系 - temporary_tables // 用于在C和W之前传递临时表
-
slave_job_item
,worker的jobs队列的成员- data // 就是一个binlog event
-
circular_buffer_queue
,用DYNAMIC_ARRAY arrary实现的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队列,是其他重要数据结构的基类- Q // 底层用到的 DYNAMIC_ARRAY - size // Queue 的容量 - avail // 队列尾 - entry // 队列头 - len // 队列实际大小 - de_queue() // 出队操作 - de_tail() // 尾部出队 - en_queue() // 入队 - head_queue() // 取队列头,但是不出队
-
Slave_job_group
,维护一个正在执行的事务的信息,如对应的位点信息、事务分发到的worker、有没有执行完等。- group_master_log_name // 对应主库的 binlog 文件名 - group_master_log_pos // 对应在主库 binlog 中的位置 - group_relay_log_name // 对应备库 relaylog 文件名 - group_relay_log_pos // 对应在备库 relaylog 中的位置 - worker_id // 对应的worker的id - worker // worker 指针 - total_seqno // 当前group是启动以来执行的第几个group - master_log_pos // group中B-event的位置 - checkpoint_seqno // 当前group是从上次做完CP后的第几个group - checkpoint_log_pos // worker收到checkpoint信号后更新 - checkpoint_log_name // 同上 - checkpoint_relay_log_pos // 同上 - checkpoint_relay_log_name // 同上 - done // 这个group是否已经被worker commit掉 - shifted // checkpoint 的时候shift值 - ts // 时间,更新SBM - reset() // 重置上面的成员变量
-
Slave_committed_queue
,维护分发执行的group信息,是circular_buffer_queue
的子类,队列里存的时Slave_job_group
- lwm // 类型是Slave_job_group,低水位(Low-Water-Mark),表示上次CP执行到的位置 - last_done // 类型是一个DYNAMIC_ARRAY,里面存的是Slave_job_group:total_seqno,表示每个worker执行到第几个group - assigned_group_index // 正在分发的group在GAQ中的位置 - move_queue_head() // 做checkpoint时,把已经commit的group移出队列 - get_job_group() // 返回队列指定位置的Slave_job_group - en_queue() // 入队一个 Slave_job_group
-
Slave_jobs_queue
,任务队列,也是circular_buffer_queue
的子类,队列里存的是slave_job_item
,每个worker有一个这样的任务队列- overfill // 队列满标志 - waited_overfill // 队列满的次数
-
Slave_worker
,对应一个worker,Relay_log_info
的子类- jobs // 类型是 Slave_jobs_queue,C分发过来的event都放在这里面 - c_rli // 指向C的指针 - curr_group_exec_parts // 类型是 DYNAMIC_ARRAY,里面存的是当前group用到的分发关系,是指向APH成员的指针,简写CGEP - curr_group_seen_begin // 当前所在 group 有没有解析到 B-event - id // worker 的id标识 - last_group_done_index // worker上一次执行的group在GAQ中的位置 - gaq_index // worker 当前执行的的事务在GAQ中的位置 - usage_partition // worker用到的分发关系个数 - end_group_sets_max_dbs // 和串行执行相关的 - bitmap_shifted // CP后bitmap需要偏移的距离,用于调整 group_executed - wq_overrun_cnt // 超载多少 - overrun_level // 超载指标 - underrun_level // 饥饿指标 - excess_cnt // 用于往mts_wq_excess_cnt累计 - group_executed // 类型是 MY_BITMAP,标示CP后执行的group - group_shifted // 类型是 MY_BITMAP,计算group_executed,临时用作中间变量 - running_status // 标识 worker 线程的状态,可以有 NOT_RUNNING、RUNNING、ERROR_LEAVING、KILLED - slave_worker_ends_group () // 当一个group执行完或者异常终止时会调用 - commit_positions() // group执行完是调用,用于更新位点和bitmap - rollback_positions() // 回滚bitmap
-
Relay_log_info
,对应C线程,在MTS之前对应SQL线程,为了支持并行复制,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成员- mapping_db_to_worker // 非常重要的成员,类型是HASH,用于缓存所有的分发关系,APH(Assigned Partition Hash),目的能通过db快速找到映射关系,但HASH长度大于mts_partition_hash_soft_max(固定16)时,会对没有使用的映射关系进行回收。 - workers // 类型是 DYNAMIC_ARRAY,成员是一个个Slave_worker - pending_jobs // 一个统计信息,表示待执行job个数 - mts_slave_worker_queue_len_max // 每个worker最多能容纳jobs的个数,目前hard code是16384 - mts_pending_jobs_size // 所有worker的job占的内存 - mts_pending_jobs_size_max // 所有worker的job占的内存,对应配置 slave_pending_jobs_size_max - mts_wq_oversize // 标示job占用内存已达上限 - gaq // 非常重要的成员,代码注释里经常提到的GAQ,类型是Slave_committed_queue,存的成员是Slave_job_group,大小对应配置 slave-checkpoint-group,用于W和C交互 - curr_group_assigned_parts // 类型是 DYNAMIC_ARRAY,当前group中已经分配的event的映射关系,可以和Slave_worker的curr_group_exec_parts对应,简写CGAP - curr_group_da // 类型是DYNAMIC_ARRAY,对于还无法决定分发worker的event,先存在这里 - mts_wq_underrun_w_id // 标识比较空闲的worker的id - mts_wq_excess_cnt // 标示worker的超载情况 - mts_worker_underrun_level // 当W的任务队列大小低于这个值的认为处于饥饿状态 - mts_coordinator_basic_nap // 当work负载较大时,C线程sleep,会用到这个值 - opt_slave_parallel_workers // 对应配置 slave_parallel_workers - slave_parallel_workers // 当前实际的worker数 - exit_counter // 退出时用 - max_updated_index // 退出时用 - checkpoint_seqno // 上次CP后分发的group个数 - checkpoint_group // 对应配置 mts_checkpoint_group - recovery_groups // 类型是 MY_BITMAP,恢复时用到 - mts_group_status // 分发线程所处的状态,取值为 MTS_NOT_IN_GROUP、MTS_IN_GROUP、MTS_END_GROUP、MTS_KILLED_GROUP - mts_events_assigned // 分发的event计数 - mts_groups_assigned // 分发的group计数 - least_occupied_workers // 类型是 DYNAMIC_ARRAY,从注释将worker按从空闲到繁忙排序的一个数组,用于先worker用,但是实际并未用到。 - last_clock // 上次做checkpoint的时间
-
其它方法
map_db_to_worker() // 把db映射给worker get_least_occupied_worker() // 获取负载最小的worker wait_for_workers_to_finish() // 等待worker完成,并发临时转成串行是用到 append_item_to_jobs() // 把任务分发给 worker mts_move_temp_table_to_entry() // 用于传递临时表 mts_move_temp_tables_to_thd() // 同上
初始化
和单线程SQL相比,MTS需要初始化新加的MTS变量和启动worker线程。
主要是slave_start_workers()
这个函数。会初始化C线程的MTS变量,如workers、curr_group_assigned_parts、curr_group_da、gaq等,接着调用init_hash_workers()
初始化HASH表mapping_db_to_worker,在这些做完后依次调用 slave_start_single_worker()
初始化每个worker并启动W线程。worker 的的初始化包括jobs任务队列、curr_group_exec_parts 等相关变量,其中jobs长度目前是固定的16384,目前还不可配置;worker线程的主函数是handle_slave_worker()
,不停的调用slave_worker_exec_job()
来执行C分配的event。
Coordinator 分发协作
分发线程主体和之前的SQL线程基本是一样的,不停的调用 exec_relay_log_event()
函数。exec_relay_log_event()
主要分2部分,一是调用next_event()
读取relay log,一是apply_event_and_update_pos()
做分发。
next_event()
比较简单,就是不停的用 Log_event::read_log_event()
从relay log 读取event,除此之外还会调用mts_checkpoint_routine()
做checkpoint,后面会详细讲checkpiont过程。
apply_event_and_update_pos()
进行分发的入口是Log_event::apply_event()
,如果没有开MTS,就是原来的逻辑,SQL线程直接执行event,如果开了MTS的话,调用get_slave_worker()
,这个是分发的主逻辑。
在介绍分发逻辑前,先将所有的binlog event 可以分下类(代码里是这么分的):
B-event // BEGIN(Query) 或者 GTIDG-event // 包含db信息的event,Table_map 或者 Query P-event // 一般放在G-event前的,如int_var、rand、user_var等 R-event // 一般放在G-event后的,如各种Rows event T-event // COMMIT/ROLLBACK(Query) 或者XID
分发逻辑是这样的:
- 如果是B-event,表明是事务的开始,mts_groups_assigned 计数加1,同时GAQ中入队一个新的group,表示一个新的事务开始,然后把event放入curr_group_da,因为B-event没有db信息,还不知道分发给哪个worker;
- 如果是G-event,event里包含db信息,就需要按这个db找到一个分发到的worker,worker选择机制是
map_db_to_worker()
实现。调用map_db_to_worker()
时,有2个参数比较重要,一个是dbname,这个就是分发关系的key,一个是last_worker,表示当前group中event上一次分发到的worker(last_assigned_worker);- 在当前group已经用到的映射关系(curr_group_assigned_parts CGAP)中找,如果有同db的映射关系,就直接返回last_worker;如果找不到,就去APH中按db名搜索;
- 如果APH中搜到的话,分3种情况,a) 这个映射关系没有group用到,就直接把db映射为last_worker,如果last_worker为空的主话,就找一个最空闲的worker,
get_least_occupied_worker()
b) 这个映射关系有group用,并且对应的worker和last_worker一样,就用last_worker,映射关系引用计数加1 c) 如果映射关系对应的worker和last_worker不一样,这表示有冲突,就需要等到引用这个映射关系的group全部执行完,然后把db映射为last_worker; - 如果没搜到的话,就新生成一个映射关系,key用db,value用last_worker,如果last_worker为空的话,选最空闲的worker,
get_least_occupied_worker()
,并把新生成的映射插入到APH中,如果HASP表长度大于 mts_partition_hash_soft_max 的话,在插入前会对APH做一次收缩,从中去除掉没有被group引用的映射关系; - 把选择的映射关系插入到 curr_group_assigned_parts 中。
- 如果是其它event,worker直接用last_assigned_worker。
什么时候切换为串行?
如果G-event包含的db个数大于MAX_DBS_IN_EVENT_MTS(16个),或者更新的表被外键依赖,那么就需要串行执行当前group。串行固定选用第0个worker来执行,在分发前会等待其它worker全部执行完,在分发后会等待所有worker执行完。gropu执行完后自动切换为并行执行。worker 确定好了,下一步就是分发event了,入口函数 append_item_to_jobs()
。这个函数的作用非常明确,就是把event插入到worker的jobs队列中,在插入前会有对event大小有检查:
- 如果event大小已经超过了等待任务大小的上限(配置slave-pending-jobs-size-max ),就报event太大的错,然后返回;
- 如果event大小+已经在等待的任务大小超过了slave-pending-jobs-size-max,就等待,至到等待队列变小;
- 如果当前的worker的队列满的话,也等待。
Worker 执行
W线程执行的主逻辑是 slave_worker_exec_job()
:
- 从自己的job队列里取出event;
- 根据event的信息,来更新worker中的变量,如curr_group_exec_parts(CGEP)、future_event_relay_log_pos、gaq_index等;
- 执行event,
do_apply_event_worker()
,最终调用每个event的do_apply_event()
方法,和单线程下一样; - 如果是T event,调用
slave_worker_ends_group()
,表示一个事务已经执行完了,a) 更新位点,通过commit_positions()
,更新事务在GAQ中对应的Slave_job_group
,这样C就知道W执行到哪了,另外还会更新W的bitmap信息(如果是xid event,在apply_event中就会调用commit_positions) b) 清空 curr_group_exec_parts,将映射关系中的引用数减1; - 更新C的队列统计信息,如等待执行任务数pending_jobs,等待执行任务大小mts_pending_jobs_size等;
- 更新 overrun 和 underrun 状态。
分发和执行逻辑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:
C线程在GAQ中插入group,标示一个要执行的事务,接着确定分发关系(从CGAP或者APH中,或者生成新的),然后按映射关系把event分发给对应worker的job队列;worker在执行event过程中更新自己的CGEP,在执行完整个group后,根据CGEP中的记录去更新APH中引用关系的计数,同时把GAQ中的对应group标示为done。checkpoint 过程
如前所述,C线程会在从relaylog读取event后,会尝试做checkpoint,入口函数是mts_checkpoint_routine()
。checkpoint的作用是把worker执行完的事务从GAQ中去除,向前推进事务完成点。
有2个条件会触发checkpoint:
- 当前时间距上次checkpoint已经超过配置 mts-checkpoint-period,这时会尝试做一次checkpoint,不管有没有向前推进事务;
- 上一次checkpoint后分发的事务数已经到达checkpoint设置上限(slave-checkpoint-group),这时会强制做checkpoint,如果一次checkpoint没成功,会一直重试,直至成功。
GAQ中的事务推进通过 Slave_committed_queue::move_queue_head()
实现,从前向后扫描GAQ中的group:
- 如果当前group已经完成(通过标志
Slave_job_group.done
标志确认),就把这个group出队,同时把这个出队的group信息赋给低水位lwm,向前推进; - 如果遇到没有完成的group,就是遇到一个gap,表示对应worker还没执行完当前group,checkpoint不能再向前推进了,到此结束,返回值就是退出前已经推进的group个数。
slave 停止
类似单线程复制,stop slave 命令会终止C线程和W线程的运行。
C线程收到退出信号后,会先调用slave_stop_workers()
终止W线程,过程如下:
- 依次把每个运行中的 worker 的 runnig_status 设置
Slave_worker::STOP
,同时设置worker执行终止位置rli->max_updated_index
; - C线程等待所有W线程终止(
w->running_status == Slave_worker::NOT_RUNNING
); - 调用
mts_checkpoint_routine()
,做一次checkpoint; - 释放资源,如APH、GAQ、CGDA(curr_group_da)、CGAP(curr_group_assigned_parts)等。
W线程在pop_jobs_item()
中会调用set_max_updated_index_on_stop()
,会检查2个条件 1) job队列是空的,2) 当前worker执行的事务在GAQ中的位置,是否已经超过rli->max_updated_index
;任一条件满足就设置状态 running_status 为 Slave_worker::STOP_ACCEPTED
,表示开始退出。
从上面的逻辑可以看出,在收到stop信号后,worker线程会等正在执行的group完成后,才会退出。
异常退出
W被kill或者执行出错
slave_worker_exec_job()
进入错误处理逻辑,调用Slave_worker::slave_worker_ends_group()
,给C线程发KILL_QUERY信号,然后做相关变量的清理,把job队列的任务全部清理掉,最终把running_status置为Slave_worker::NOT_RUNNING
,表示结束;- C线程收到kill信号后,停止分发,然后进入
slave_stop_workers()
逻辑,给活跃的W线程发送STOP信号; - 其它W线程收到STOP信号后,会处理job队列中所有的event;
- 和stop slave不同的是,C线程最后不会做checkpoint。
C被kill
C被kill的处理逻辑和stop slave差不多,不同之处在于等worker全部终止后,不会做checkpoint。
恢复
Slave线程重启(正常关闭或者异常kill)后,需要根据Coordinator和每个Worker的记录信息来进行恢复,推进到一个一致状态后再开始并行,详细过程我们下期月报再分析。
存在的问题
5.6 的MTS是按db来进行分发的,分发粒度太大,如果只有一个db的时候,就没有并发性了,所有group都分给一个worker,就变成单线程执行了。一个简单的优化改进是改成按table来分发,只需要把分发的key从dbname改成dbname + tablename,整体分发逻辑不需要变动。再进一步,如果遇到热点表更新呢,这时候binlog里记录的event都是针对一个表的更新,又会变成串行执行。这个时候就需要变化一下分发测略喽,如按事务维度进行分发,这个策略对源码的改动就会比较大些,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试试:-)